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老龄事业谋福祉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徐永征
很高兴参加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组织召开的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工作会议暨全国老年基金组织协调工作委员会协作会议。下面,我就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利用“互联网+”平台为老龄事业谋福祉的情况,向大会作以介绍。
一、 将老龄事业融入“互联网+”的基本情况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佩佑理事长的领导下,在积极为老服务的同时,始终把募集资金作为基金会的首要工作来抓。最初,我们按照传统募集资金模式进行募捐,一方面通过号召和动员热心人士与爱心企业进行“点对点劝募”,另一方面利用公募基金自身可以“广撒网”的特点,撰写和投递劝募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做了相当多繁琐艰辛的工作,效果却不理想。最无奈的是在社会上一度存在慈善信任危机的不利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承受着拒绝、质疑以及冷漠。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募集资金办法。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受到这一启发,我们与时俱进创新了募集资金的工作思路:思考如何充分应用这些网络资源,将老龄事业融入“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让老年公益事业也能分享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成果。我们通过与知名度高、透明开放的公益性网络平台合作,借助他们的广阔平台,运作一个开放透明、覆盖面广、操作便捷的互联网老年公益品牌。事实证明,“互联网+”很好地使公益服务和受益人与公益人三方之间资源匹配自然衔接,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常态下的物资款项捐助,也使得我们老年公益事业迎来新的生机。
2010年我会换届以来,截至到今年11月,我会共募集资金2480.88万元,其中通过网络募集资金1358万元,现在网络募捐已经是我们的主要资金来源。我们是从2014年六月开始网络募捐的,当年募得资金224万元,占2014年募捐总额的46.8%;2015年网络募捐433万元,占当年募捐总额的71.3%;今年前11个月已经通过网络募捐700万元,占目前募捐总额的91.9%。网络募捐金额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是老年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能够在江苏有声有色开展的重要保障。有了资金,我们陆续开展了“为失能老人送拐杖”、“致敬抗战老兵”、“为养老机构添张床”、“孤寡残疾老人助养”、“空巢老人救助行动”、“贫困老人的金色夕阳”等一系列老年希望工程公益活动。同时我们还资助困难民办养老机构改善办院条件,向他们赠送空调、净水器,以及为老人伙食加菜等。这几年,我们基金会公益支出共计2356万元,直接受益老人达到7万人次。老年希望工程在江苏深受老年人欢迎,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也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信任。基金会的知名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实力有了很大增强,由换届时只有200万元原始资金,发展到现在拥有原始资金1400万元的社会公益组织。
二、将老龄事业融入“互联网+”的基本做法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能够打开工作局面,并且呈现稳步运行状态,来之不易。我们的做法是:
(一)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在我们探索网络募集这个概念的初期,完整的募集模式、完善的信息反馈、成熟的监管体系都需要进一步构建,这是网络募捐的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和规划关于网络募集的组织方法、技术手段、原则模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最初的茫然、盲目到现阶段日益清晰明朗的模式,就是得益于我们当初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首先,要寻找有资质、影响力好的合作平台,我们选择了阿里巴巴、新浪、腾讯等10多家知名度高的网络平台。其次,要了解网络平台对于网络募集项目的要求与合作方式,完善自身的工作向合作平台提供项目情况。再次,就是考虑合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获得募集资金后再开展新一轮项目合作。
(二)培养一支过硬的工作团队。为成功开展网络募集工作,我们招募了一批热心老龄事业且有责任心、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人,专门组建了一支网络募集资金团队。避免了传统募捐靠关系网、人情网的弊端。网络募捐公开、透明、可信。在基金会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培养下,网络募集资金团队的工作人员不仅观念超前敢闯敢试,而且做事踏实不浮躁,能够做到“谋大事、做实事”,也勇于直击问题,破解了一个个困惑和难题,是网络募捐的中坚力量。
(三)构思N个切实帮助老人的公益项目。网络募集看似容易实则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能够最大化争取到网友支持,公益项目切实可靠是关键。我们本着“替天下儿女尽孝,帮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宗旨,“急老人之所急,想老人之所想”,设身处地思考困难老人需要什么,为困难老人制定能够真正帮助他们的公益募集项目,吸引和号召更多的人关心老龄事业、参与到老龄公益事业。我们上线的一系列为老解难的公益项目,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肯定,约300万人次参与支持我们的网上募集项目。
(四)采取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重视内部和社会双重监督,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监督原则。所有的项目开展有完整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和及时的活动进展公示,做到项目公开,受益人公开,进展情况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我们本着为老人负责、为捐赠者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对捐赠善款使用情况的回馈工作。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地向合作平台和社会反馈我们的活动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这也是对我们做的公益事业的一种宣传。只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才会有更多人参与到老龄公益事业中来。这是网络募集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将老龄事业融入“互联网+”的几点体会
互联网“线上”“线下”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只有“线下”工作给力,“线上”募集才能保持活力。基金会是非政府机构,既没权也没钱,生存与发展靠的是公信力。坐等捐款上门、没有服务意识、没有管理创新的公益慈善组织能力,不可能成为有影响力、有公信力、有救助实力的公益慈善组织。就基金会而言,“关爱老人”,不是一句空的口号,更是需要落实到现实中。
(一)热爱老龄公益事业,为老服务从“我”做起。招募的工作人员必须到第一线去体验生活,接触老年人,服务老年人,融入老人。我们安排工作人员和热心志愿者每天轮流前往定点养老机构,深入体验养老护理工作,亲身实践全面照料和关怀老人,为老人擦身、喂饭、按摩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两个月的体验活动结束,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写了感想。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老人的生活,获悉了老人们寂寞无助的内心真正诉求,在工作中更加怀着一颗热诚的拳拳之心,热爱基金会、热爱老龄公益事业。我们的工作人员下基层、下乡村走访慰问老人从未有过怨言,即使遭遇一些人的不认同、不理解,想到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就又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正是这种“为老服务从我做起”的精神,使老年希望工程在江苏生根发芽,带动了更多的人理解和关爱困难老人。
(二)吸引新生代力量加入老年希望工程。年轻人是社会发展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者,更是传播者。我们十分注重向年轻人宣传爱老敬老传统美德。我会制作了《老年希望工程在江苏》专题片,通过宣讲会、播放视频、招募志愿者、联合慰问老人等方式,把中华民族的孝道与美德传播到校园。扬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都曾有过基金会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我们把年轻人带进老人的世界,他们了解了困难老人的生存现状,感触很深。不仅仅自己开始关注、加入到老年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中,还更多地影响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
(三)充分发挥分支机构作用,办好精品活动,打造品牌工程。我会不断创新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改闭门办会为开门办会,建立了三家分会、八个专业委员会和一支演出队。目前,我们基金会有“老年希望工程”、“致敬抗战老兵”、“和谐继承遗嘱库”等品牌项目,在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定口碑。分支机构的工作全面开花,为“老年希望工程”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们老年公益互联网“线下”工作更加深入而广泛地开展到群众中去,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我们也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但我们将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建设,学习兄弟基金会的经验和做法,将老龄事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老龄公益事业健康可持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