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参断疾病
老年病人的诊断、辨证,既应参考普通人群共性,又要兼顾老年患者舌脉及症候的特殊性。就望诊而言,重点在于察患者阴阳气血之盈虚,神气之盛衰,面色、舌质主要反映气血阴阳的盈虚通滞,眼神、动作主要反映患者肝肾精血盛衰;就闻诊而言,主要通过声音之高亢、低微判虚实,通过语言有序与混乱明心神之治乱;就问诊而言,老年人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要详询其所苦,帮患者理清思路,逐步深入展开,纲举目张,去伪存真;就脉诊而言,意在察阴阳气血盛衰,预知病势顺逆。
临床医生在综合判析四诊信息的同时,还应重视现代影像、理化检测结果。因为很多疾病在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脉改变之前,就已经有了微观的病理变化,比如现代影像学配合可参与细胞代谢的显影剂,能更早地发现癌细胞的代谢异常,防止失治、误治的发生;再比如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但生化检查却可明确诊断。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动态观察记录影像、生化指标变化,同时与舌脉改变等中医传统诊察结果相互印证,可完善中医四诊合参的诊法。
但需要强调的是,西医检查诊断方法以及相关生理、病理理论不能直接作为立法遣方用药的基础,因为现代医学在检查检测日益至精至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医者的视野、思路局限固化,这与祖国医学整体施治、动态平衡的理论是相悖的,若仅以西医之诊断、病理作为用药依据,会导致中药西用,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祛邪扶正宜同施
正虚邪恋、虚实夹杂、先天亏耗、后天失养为老年患者基本的生理病理状态。对老年患者而言,无论是外感六淫疫疠之气,还是因机体功能降低形成的水饮痰湿瘀血,均不宜采用峻剂猛攻之法。峻猛之剂祛邪虽速,势如摧枯拉朽,但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已明显下降,如风中残烛、瓦上薄霜,峻剂猛投极易导致邪虽去而正亦衰,而生变证;同时正虚御邪不力,病邪旋退旋起,甚至来势更猛。所以,针对老年患者虚实夹杂、因虚致实的特点,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较为稳妥,慢调缓治,令邪气渐消而正气渐长,逐步恢复健康。
祛邪务尽对老年患者并不适用,即使实证明显,确需用攻伐之剂,亦应峻剂缓投,中病即止。具体而言,发散表邪须辅以温阳益气、养阴和营,以防气阴两伤;蠲饮涤痰须健脾益气,佐以滋阴,行气不忘补气,破血活血须益气养血。祛邪扶正宜两法同施,一方面防止祛邪伤正,致变证蜂起;另一方面实邪去,则气机复转,促使机体逐渐恢复至相对平衡状态。
温阳较滋阴为先
随着年龄增长,肾中之元阴元阳由盛转衰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有定数的,医家所能做的是通过补养调护,一定程度上延缓这一趋势。肾为先天,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生机运转之源泉。治疗老年病,调补先天为不可或缺之法。脾胃为后天之本,生气血以养脏腑官窍与四肢百骸,行津液可化水饮痰湿,统摄血液于脉内,防其离经为瘀。可见,调补后天对老年患者气血亏虚、痰瘀交阻的病理特点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相较于形质的补充,功能的激发更为容易和迅速。所以,调补阴阳时,笔者认为温阳应较滋阴为先。那么运用补益药应注意哪些方面呢?可概括为“温阳益气勿刚燥,养血滋阴忌滞涩”。温阳益气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人体功能的激发,“参、茸、桂、附”虽气雄、力专、效捷,但易耗散阳气,升阳动火,虚已虚之阳,耗已衰之阴。老年人应用此类药物时,更应本着“少火生气”的原则,着力通过运用此类药物令机体生机复转,诸如党参、太子参、黄芪等药物更合适,但亦应与滋阴养血药配合应用。
——转载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