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展现了我国发展的光明前景。为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本报今日起刊发系列专版,深入解读这六大主要目标的丰富内涵、现实基础和实现路径。
——编 者
以经济发展新成效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宁吉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其中第一条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首要目标的丰富内涵,确保“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有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但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基本国情、立足最大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只有一以贯之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是实现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深化改革创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质量效益逐步提高。2016—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6.6%,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6%;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28.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3.1%。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我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十四五”时期,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经济长期向好基础,推动经济由大向强迈进。
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我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已形成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积极扩大内需,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市场潜能不断释放,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42.4%。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6%和30.0%,比2015年分别下降2.1和3.0个百分点;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1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50.2%。投资补短板、强弱项作用持续发挥,2016—2019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农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6.0%、15.2%、15.4%。同时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居民消费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重点领域投资亟待加强。“十四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发挥强大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促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是顺利闯关过坎、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十三五”时期,我国着力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日益凸显。需求结构优化,2016—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61.1%。产业结构优化,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3%,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3%,比2015年提高0.17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知识产权产出增长迅猛,2019年专利申请受理量比2015年增长56.5%,居世界首位;2020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比2015年上升15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领域捷报频传,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循环不畅、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促进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20年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发展优势巩固延伸,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7%、8.7%,明显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业总体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补短板、锻长板,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体系完备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三五”时期,我国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切实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比2015年末提高4.5个百分点。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19年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3.1%。同时也要看到,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提升至第三十一位;截至2020年6月末,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突破1.3亿户。2019年,具有创新潜能的独角兽企业总数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19年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2016—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仍未完全消除,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弱项。“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思想纵横)
洪银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追赶到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由此决定我国所要推进的科技进步不能停留在跟跑水平,不但要实现并跑,而且要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可以推动科技进步,但实践证明,最前沿的技术是引不进来的,甚至会遇到技术封锁。这就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和前沿核心技术创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动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主要是由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的。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抓住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仅要发展体现现代化水平的新一代信息产业,还要发展应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类产业,也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为此需要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问题,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建立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制。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与自立自强的科技体系相得益彰,将成为现代化的强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生态也是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现代化成果。现代化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要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基本路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和重塑。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而且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其中,最重要的是尽快改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增加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为此,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其基本路径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使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在产业链上封杀、断供的环节,也是我们部署创新链的重点,需要在这些环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应重视创新导向,注重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引进创新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坚持“四个面向”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让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新知新觉)
穆荣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让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一方面要求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聚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前沿问题,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努力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基本理论突破;另一方面要求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取得复杂技术系统的重大突破,引领未来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方向。
面向经济主战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立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主导和先导产业创新发展目标,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技术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全方位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基于创新的创业,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储备,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关系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关系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此,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布局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加强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充分的科技保障。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必须提升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为此,需要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医疗卫生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统筹布局生物医疗资源平台和医学数据示范中心,扩大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卫生健康领域技术供给和战略储备,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高质量、广覆盖、低成本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诊疗技术,聚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等,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日益充分的科技保障。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4日 09 版)